美的融合——面向特殊教育学院的“大美育”生态体系创新实践
编者按:新时代背景下,高等特殊教育以“大美育”生态体系为创新实践,探索了一种全新的美育模式。该模式以“融合”为核心,通过“美”的感知与体验连接教师、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促进了不同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成长。本期我们将详细介绍这样一个特殊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实践,展现其“大美育”生态体系的构建过程、主要构架及取得的成效。面向特殊教育学院的“大美育”构架实践,首先基于课程的优化设计,加强“大美”的培养;其次通过艺术实践产生美育成果;最后将作为“美”的教学素材推广到更多残、健学生的美育教育中。在循环中构建“美育精神引领、美育知识传播、美育技能实践、美育成果推广”的美育生态结构,形成“以美育人,残健融合”的立体、良性循环的新生态体系。根据这一研究所形成的论文曾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23年北京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将其作为本期栏目内容,一方面是对我国不断完善的美育体系的推广;另一方面是力图唤起大众对特殊人群美育的关注,从而引起社会对特殊人群更多的关爱。
美的融合——面向特殊教育学院的“大美育”生态体系创新实践
图/文 北京联合大学 陈昱 曲欣 甄玮 杨铭 王施
来源:《leo体育》杂志
1 研究背景
高校美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是模拟生态学理念下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构建高校美育概念体系,其核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美育。研究以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园为美育的时空环境,以校园中的教师和学生为美育主体,通过美育相关知识、技术、情感的相互作用,形成美育育人成果,并驱动高校美育的持续发展,形成复合可循环的美育生态系统。
图1 特教学院美育特色生态体系
1.1 “大美育”的时代特色
“大美育”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美育的体现。“大美育”最早由教育理论家滕纯提出,他认为在所有课程中,在一切教育教学生活中,都有美育的因素,美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美育工作,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和加强美育的大格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并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leo体育》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的“大美育”教学目标逐渐清晰,构建艺术专业课程和艺术通识课程中多样化、创新性的美育素材和美育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美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2 特殊教育学院的美育生态环境
北京联合大学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教育部支持下选出的首批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下简称特教学院)是北京唯一的残健融合、综合性特殊教育高等院校。学院肩负着残疾人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的重任。特教学院现有在校生约800人,其中健全学生约占30%、视力残疾学生约占20%、听力残疾学生约占50%。特教学院积极探索高等融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奋斗。基于特教学院的实际环境,学院的美育开展以“融合”为关键词,打造立体化、多维度的美育生态环境。
图2 学院艺术设计系听障学生与教师合影
1.3 残健融合的美育生态系统
特教学院将美育的主体聚焦教师、学生群体。针对残疾大学生美育的“特殊性”以及健全大学生美育的“普遍性”,教师开展多样的美育教学活动,重视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间积极的互助作用,三者共同发展,实现以“融合”为核心,围绕审美知识传授、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塑造三个层次的美育目标,建设立体、可良性循环的“大美育”复合生态系统。
1)特色主体:教师、残疾学生、健全学生相互作用;
2)特色核心:融合;
3)特色成果:(1)审美知识传授。在听力障碍学生(以下简称听障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传递审美素养知识。(2)人文素质培养。通过艺术设计系听障学生美育实践带动残、健学生共同提升人文素养。例如,听障学生践行民族文化艺术实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再将美育实践产生的成果作为“美”的教学素材推广到更多学生的美育教育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3)健全人格塑造。通过参与艺术专业竞赛增强学生自尊自强的精神品格,同时从残疾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中汲取精神“美”的力量,加强人格教育。
特教学院的“大美育”生态体系从“美”的引领、传播到实践、推广的美育实践循环,以“美” 架起教师与残、健学生之间的“融合”桥梁,形成了“以美育人,残健融合”新生态。
2 主要教学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是特教学院听障学生的主要专业,同时也是全国听障学生高等教育的主要专业,目前国内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高校约有14所,其中12所都设有面向听障学生的设计学专业。而高校美育的主要载体就是多样的艺术实践,听障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为美育的实施与成果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平台。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通过教学立德树人践行美育理念;听障学生通过课程、竞赛、活动实践艺术,树立自信;健全学生通过与残疾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教师与残、健学生共同践行新时代“大美育”。
2.1 美育精神引领
美育与教学践行立德树人。美育是德育的通道和载体。特教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主讲面向听障学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课程,在课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审美意识,树立学生的自强意识。
“设计色彩”课根据“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及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保持课程原有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深化改革。一方面,注重挖掘中国传统色彩元素,构建对外传播的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通过实践理解“根植传统,守正创新”的意义。
此外,“设计色彩”课程还根据听障学生学习痛点与学情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力打造多元学习模式、无障碍教学空间,赋能听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学中灵活使用多种沟通形式(手语+文字+唇语)进行授课,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信息技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完全适用于听障学生的无障碍教育教学模式。
2.2 美育知识传播
美育与通识课程融合。通识选修课成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美育实施重要渠道,同时也是特教学院以“美”推动融合教育的新型载体。特教学院积极利用校内艺术教育资源。面向听障学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动承担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开设通识选修课程“大美中国色——中国传统色彩美学鉴赏”,面向全校学生选课。
“大美中国色——中国传统色彩美学鉴赏”是一门具备新文科课程特征的、定位于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美育通识选修课程。课程以传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文化为核心,引导学生挖掘和传播北京文化为亮点;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为目的;以绵延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用色的表象与内涵及其应用作为主要授课内容;以跨艺术和计算机学科教育为优势(艺术+科学),是一门为全校学生量身打造的艺术素质选修课。课程以色彩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彰显大国本“色”。
在课程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和艺术设计系听障学生的共同组织下对“传统色彩文化”“新时代色彩应用”等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通过多样的艺术实践,真正感受色彩之美。
图3 通识教育课中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
2.3 美育技能实践
美育与专业竞赛协同育人。“美”的实践是美育的必要过程。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而言,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意思维参加学科竞赛是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特教学院通过美育融入专业课形成“课程美育”,结合专业竞赛落实“学以致用”的北京联合大学校训,鼓励残疾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应用“美”、创造“美”的技能。
特教学院每年组织残疾学生参加设计专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引导残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健全学生同台竞技,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创造“美”、展现“美”,实现个人价值。同时,残疾学生也通过竞赛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实力,得到与健全学生一样平等的认可,最终促进残疾学生更加独立自信的融入社会。
2.4 美育成果推广
美育与校园文化推动融合。学院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营造美育氛围。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体现“美”的引导和熏陶。特教学院发挥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听障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学生的课内实践,强调“创新意识”,即创造“视觉美”,体现“精神美”。以学生的美育成果促进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的文化、精神双向交流与融合,打造“残健融合·共同成长”校园文化。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结合“雕刻工艺”课程设计了校园雕塑《leo体育竞猜》,外形由三个抽象、厚重又相互拢合的手掌组成,分别代表了学院听障学生、视障学生和健全学生三个群体,寓意“手指的声音”“触摸的光影”和“融合的纽带”,承载着学生博爱包容、顽强拼搏、求知进取的精神。雕塑前铺设了盲文,并带有语音感应播报装置,便于残疾学生触摸和聆听。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在“综合设计项目:创意设计”课程中,以《leo体育》为题,开展墙绘设计并进行绘制。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的授课中融入百年党史内容,师生共同选取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不同阶段的宏伟壮举进行创作,通过内容丰富、色彩强烈的墙面绘画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在此次活动中,师生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表现出对党史百年追梦的崇敬与赞美,把党的精神践行在艺术实践中。
图4 听障学生正在进行《leo体育》墙体彩绘
3 实施成效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围绕“美育精神引领、美育知识传播、美育技能实践、美育成果推广”,形成了 “美育资源、美育课程、融合育人”的美育生态体系。
3.1 美育生态系统的养料
美育生态系统的养料是美育资源。艺术设计系听障学生通过教师多样的美育引导产出新的成果,同时又作为新的美育素材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资料、艺术作品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
学生不同的美育需求形成了具有融合特性,兼顾无障碍设计理念,线上线下混合式的MOOC、云教材、教案等美育教学资源。现在已有“设计方法——构成” “大美中国色”2门MOOC、“设计方法”“设计色彩”2本云教材、1门“设计色彩”课程教案、1套艺术手语词汇光盘。其中“设计色彩”课程教案获得2023年北京市“优秀本科教案”的殊荣。这是对特教学院进行残疾人高等教育美育课程建设的认可与鼓励。
艺术作品资源主要指民族文化、人文相关的艺术作品。例如:校园文化环境改造实践。学生在创意上注重将民族文化、传统艺术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形成创新的、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实践成果,在视觉上创造了“美”的体验,传播了“美”的文化,观看者和创造者同时扩充了审美知识。
精神文化资源主要指残疾学生自尊自强的精神品格和健全学生包容、平等、互助的社会价值取向。例如,在通识选修课程“大美中国色——中国传统色彩美学鉴赏”的课堂上,健全学生的反响融入听障学生的课堂中。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共同学习的氛围已经超越美育基本的审美教育,而在无声中形成情操教育、心灵教育。
图5 《leo体育》MOOC
3.2 美育生态体系的土壤
美育课程是美育生态体系的土壤。特教学院美育课程以艺术设计系专业教育为基础,结合第二课堂参与专业学科竞赛,通过通识选修课程扩大“美育”影响力,形成多层次的美育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其中,“设计方法”课程获得了“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大美中国色——中国传统色彩美学鉴赏”被评为校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图6 《leo体育》MOOC课堂
3.3 美育生态系统的生命
融合育人是美育生态系统的生命。特教学院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践行《leo体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理念构建美育生态体系。教师在听障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传递审美素养知识。通过适合特殊群体的“美”的知识传播带动艺术设计系听障学生美育实践。美育实践产生的美育成果作为“美”的教学素材推广到更多残、健学生的美育教育中。
4 探讨及推广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大美育”生态系统伴随着国家高校美育发展不断更新内涵、调整实施方法。基于新时代背景和特教学院的美育环境,以学院教师和学生为美育主体,以不同学生群体“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美育需求为土壤,以“融合”为核心,建立“美育精神引领、美育知识传播、美育技能实践、美育成果推广”的美育构架;形成“美育资源、美育课程、融合育人”的美育成果;构建立体、可良性循环的“以美育人,残健融合”新生态。这种特色的创新实践方法为其他特殊教育学院以及更多高校的美育生态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
图7 学院“大美育”生态体系的构建(曲欣 制)